校園新聞
當前位置: 首頁>>新聞公告>>校園新聞

相見時難別亦難

作者:admin    發表時間:2019-11-18    瀏覽次數:2971  次
  我們四班要辦三十年聚會的集結號,是10月25日上午7:21吹響的,半個多月來“青蔥歲月”里熱鬧紛繁,可是到了11月11日上午7:21,就猛然噤聲了。為何?是大家都在忙別的事而沒空嗎?不是吧!現在的你,是否跟我一樣,心口好像有一個碗口大的窟窿,不知道拿什么去填平,于是失語了。
  李商隱的詩深情綿邈,一首《無題》至今無解,但絲毫不影響人們拿它去形容如珠淚似玉煙般難以把捉的情感,尤其是言語道斷的離情別緒。而今,我企圖借助“相見時難別亦難”這句陳詞,來尋繹言說的邏各斯。
  以《邀請函》的正式發出為界,之前是組織者在精心謀劃,之后就把選擇的權利交給了各位。當然,有人在此之前就決心已定,但也有人在邊走邊看,甚至口是心非,我就在這個心理關口徘徊了好幾天的。為什么會徘徊?原因很多很復雜,譬如有沒有時間,更重要的可能還是有沒有心情。而心情是個極其微妙的東西,就像趣味一樣無可爭辯,雖然一言難盡,但又是一種絕對真實的存在,只有海德格爾、薩特之流的存在論大師,可以將它說得如霧如電。
  但群里早已樂開了花,首先是找人,上窮碧落,辦法用盡,驚喜也就接踵而至。隨著人氣上升,故事也越來越多,各種添油加醋、似非而是的段子紛紛登場,沒有惡意,只求好玩,只求把泡泡吹大、把人心吹醒,吹得上班走神、走路撞墻、夜不能寐。漸漸地,我不再是個旁觀者,還成了撩哥,得意忘形之時,緋聞都敢端上來?,F在想來,就是在那一刻,我下了要參加聚會的決心的,“飛豬提醒”購票成功的那一刻,我都不敢相信我是怎樣邁出這一步的。
  為什么只有在非理性的心理狀態下,才能做出這個現在想來十分理性的抉擇呢?薩特說,選擇往往是一種不自由。所謂的不自由,竊以為,就是你從已知的領域走向未知的領域,此時生命被拋出,命運已不再掌握在你自己的手里,一切都是冒險,一切皆有可能。生命力旺盛的人,喜歡種種未知的挑戰,而對于安分守己的人,要跨出這一步,還真有點難。
  出發那天,一大早就在家窸窸窣窣,看似千思百慮,實則顛三倒四。預想的種種意外,一個都沒發生,結果是提前一個多小時到了火車站。最緊張的時刻是火車開動的一瞬間,帶著幾多興奮和盼望,又有一絲不安,恍如一列火車,駛進一截隧道,周圍越來越黑暗,而你已無處可逃。此時的我,與多年一貫的生活發生了斷舍離,遠離了自己熟悉的城市,遠離了妻兒同事,遠離了朝九晚五,遠離了兩點一線,遠離了詩書禮樂,完全進入了一個陌生的境域。
  隨著到達的臨近,新的自我也在慢慢重建。待到列車到站、進入駐地、坐上餐桌、遇見久候的老師和同學,我在回憶別人,別人也在回憶我。一條古船,哪怕換掉了所有的船板,只要形式還在,它還就是那條船。人也一樣,只要江老師眨眼、推眼鏡的動作沒變,他還是當年的江老師;雖然推了平頭,但是張口說了三句話、站起來共飲一杯酒,汪會進還是當年那個我仰慕的大個子;只有占鑫變化太大,臉型變了、口音變了,連性情都變了。大家都說我沒怎么變,我說我頭發都白了,這個理由當然不能成立,因為他們像我一樣,也在舍形求神。
  飯后去大蜀山登高,滿山的紅葉正是時候,但此時的我們,興奮點已不在無邊的秋色。從坐地鐵開始,我們就又像當年的高中生一樣,或去食堂打飯,或上晚自習前在后山閑逛,反正人以群分,三三兩兩,問答著各自感興趣的話題,題材就是身邊不遠處的張三李四,抓到誰就是誰,如今只求知道,絲毫沒有少年時代的飛短流長。我和雷家生曾經不睦,彼此都看不慣,但在地鐵里,我們竟然交流起寫作的體會。他說,寫東寫西,還是脫不開“義理、考據、辭章”的大法。我心有戚戚,說這就是桐城文化的密碼,早已深深刻進每個桐城人的骨血里,只是顯現的方式不同而已。
  其實,此時人人心中,都有更為隱秘的渴望,那就是早點開飯、喝酒,早點把正劇上演。到時,什么黃梅戲,什么雞鴨鵝,什么煎蒸煮,都不過是下酒的佐料。中國有足夠深厚的酒文化,手頭有無數條此杯必喝的理由,總之有足夠多的辦法,讓你干杯、微醺,讓你捉對、擁抱,讓你甜言蜜語、稱兄道弟。身段越來越柔軟,交談越來越體己,男生不再矜持設防,女生不再大家閨秀,老師不再師道尊嚴,老總不再色厲內荏,專家不再運籌帷幄,晚飯后還要打牌、摜蛋,一個個都脫下了盔甲,拿掉了面具,露出了真實的自我,活色生香中童心畢現。
  聚會的意義,就緣起于此時此刻。尼采在《悲劇的誕生》里,將人的精神分為兩種,一種是日神的理性的,另一種是酒神的非理性的。酒神精神就是藝術的精神,人們在陶醉、忘我中,突破清規戒律,創造全新的世界,也塑造出全新的自我。此時,我們每個人都成了藝術家,一顰一笑、舉手投足之間,無不天機迸發、靈光乍現。當年,索索和我簡直屬于兩個世界的人;今晚,我們可以結伴而行,比肩而坐,我們談文化、談哲學,做心理分析,傳授靈修的秘訣。
  如果說聚會是一場大戲,昨晚的酒會只能算墊場,今天回母校才是正劇。巴士駛上高速,就是十番鑼鼓登場,一路鏗鏘,令人神馳。天公作美,秋陽高照,秋收后的田塍,紅橙黃綠,色彩斑斕,加上靜謐的村莊,清亮的池塘,儼然一幅印象派大作。我們這邊是近鄉情更怯,那邊守候在校門口的同學們,早早玩起了現場直播——哎呀!史老師出現了,他還是那么周吳鄭王!我的同桌出現了,她的長發何時變成了馬尾巴?
  回到母校,坐進曾經的教室,徜徉于生活過的校園,我們努力尋找的,是其變中之不變。人之所以會懷舊,就是要找到那些不變的因子,好把自己安放其間,獲得存在的根據,否則你就是個局外人。除了貫通校園的那條小渠改填為路以外,其他都還在!半山閣還在,“勉成國器”的匾額還高懸樓頭,那棵鎮園之寶銀杏樹還是那么枝繁葉茂!半山閣四周的小平房、四合院都拆了,變成了逸夫樓、科技樓、小廣場,也很好呀!
  小渠被填的確令人遺憾,在小渠里洗衣、戲水,順著小渠去食堂買飯,不用回憶來妝點,當年就頗有詩意,它滋潤了多少學子,開啟了多少靈心秀口??墒寝D念一想,一旦上游的水源斷了,小渠不就成了廢溝了嗎?一介書生能左右滄海桑田的變遷嗎?盡管它沒了,但我們還是能很快找到當年上課、住宿、散步、踢球、升旗、晨訓、演講、讀報的地方。聚會前征集老照片,背景多為校門口的假山、碑亭、柱石,它雖有變化,但變得更美了。四周加了圍欄,中間鋪了小徑,綠化修剪整齊,古木依舊參天,北面的高墻改成了通透的長廊,小園整體上比過去更加亭勻,與人更加親近,因此再次成為我們合影留戀的好地方。
  大戲的高潮是中午這頓飯,酒店大廳寬敞,視頻、話筒等設備齊全,原本就是辦宴會的地方?,F在是人最齊的時候,按照戲劇理論,此時此地最符合“三一律”,所有的情節都將要在此上演,所有的“沖突”都將要在此爆發,所有的“恩怨”都將要在此了斷,所有的人性都將要在此展開,而滾動播放的老照片,足以醞釀出磅礴淋漓的情緒。在觥籌交錯之中,我看到了尹云燕的紅唇、雷弘瑞的胡髭,聽到了比官普更土的鄉音,吃到了更具家鄉風味、更接近媽媽手藝的菜肴,看到了一對平兒如何將同窗共讀變成了伉儷情深,發現了學術對于程堂明、張治平、王德林等人氣質的陶冶,感受到了嚴國忠、劉建平、程曙等人的從容。老師和同學們次第即興發言,聲情并茂,低徊婉轉,一次次令人動容;朱仲莉的一曲《女駙馬》選段,見證了歲月的有情;合唱《同一首歌》,將聚會推向了最后的高峰。一切的美好,都在此時此刻此地上演了。
  多情自古傷離別,更哪堪冷落清秋節。離別的憂傷,從余東的中途離場開始涌起。喧囂一下子沉寂下來,所有人都放下了酒杯、碗筷,眼睜睜地看著余東上了吳曙光的車,然后是一次次地揮手,一聲聲地道別,可惜車子最終還是發動了、駛離了。來時,車里人坐滿,每個人都情緒飽滿;現在,人已四散,車里空空蕩蕩。來時,朝陽如歌,風景如畫;現在,殘陽如血,暮色四合。
  到了酒店,趕路的趕路,回家的回家,送走了汪四海、張志平等人之后,只剩下了金宜春和我。一覺醒來,我就打電話找宜春,他說他在吃早飯隨后就出發,我說我要送你,我們要為本次聚會留下最后一張合影。送走了宜春,我孤身一人,落寞地早飯,落寞地退房,落寞地上地鐵,落寞地進了火車站。
  來時帶了本書,看了一半,原打算返程路上看完,可是幾次翻開又合上,怎么都看不進去,我失魂落魄,我眼神空洞,我東張西望。這時,我才領會了什么叫“別時難”,明白了其難在何處。打個比方,來之前的“相見難”,是要將米和水變成酒,這既需要酵母,還需要時間;短暫的相聚,就是將米和水釀成酒的時程,所有的high和happy,終于釀成了一壇美酒;而此后的一個個分別,就是一次次凌遲,就是要我們將這壇美酒,還原成水和米,如此懲罰,誰能消受?
  兩天里,浸潤在相聚前的期待、相聚時的沉醉、離別后的痛楚里,忘了父母、忘了妻兒、忘了單位、忘了工作。抵達虹橋后,我向妻報告行蹤,她給我的回復是:“被子曬在外面,四點收回來。”感謝這道“懿旨”,猶如一個巴掌,將我從夢中打回原形。我還接到了一個提醒,“請說普通話”,也不知在何時,我的說話里有了桐城口音。
  語言是存在的家,我試著以寫點什么的方式,來拯救自己。行文至此,那個窟窿好像已被堵上。相聚是為了別離,別離是為了再次相聚,因為這次我沒見到琚宜太、姚忠勝、劉莉等等,群里共有62人,這次只到了34位。不僅如此,我還想看看,這次能夠“蟲歸大海”的我,若干年后,又將變成怎樣一條蟲,又將如何體驗那痛并快樂著的時光,為“相見時難別亦難”這句千古名言,注入新的詮釋。
皖公網安備 34088102000273號     |     皖ICP備17008546號-1

Copyright ? 2007-2019   安徽省桐城中學   版權所有   All Rights Reserved.

電話:0556-6121503   地址:安徽省桐城市公園路10號

技術支持:桐城網

亚洲国产成人av在线播放